日期:2022-11-08 19:49:25瀏覽量:72370
工業流水線秒秒中幾十萬上下(汽車廠出車可以按幾十秒計算),任何故障、停產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所以工業機器人追求的是可靠性、易用性。因為你不可能說安裝要整條線停產等你安裝一個禮拜,所以里面用的一些方法是很保守的,相對一些先進算法。其追求的不是多變(如無人機般的適應性),而是不變。穩定地把功能實現了即可,最好還低成本,或者易用(安裝)。當然,工業機器人(機械臂)是否會有與無人機一樣的邏輯,通過小型化實現變革呢?我覺得是有可能的,但這需要我們的實踐。
至于水下機器人就還不同了。我們都知道,機器人本體就已經很復雜,更不要說負載和環境了。水下機器人幾乎是這幾個之中最先進的。所以對渦軒減速電機的質量是嚴格把控的,像耐腐耐壓等等……都是更難實現的特性也需要更先進的方法這些都是渦軒減速電機所需要克服的。這就意味著,更高的成本和更少(難)的應用,比如深海潛艇。個人并不覺得水下機器人的小型化能夠產生無人機的可能性,這與機械臂不同。畢竟,水下的小型化也幾乎必然意味著淺水化。淺水場景的應用能帶來多少的變革性呢?如果是水下攝影,一個自動潛艇能比防水罩有更高體驗嗎?如果是用于生產,假如是維修船只這個場景的話,與其開發淺水的機器臂,為什么不直接拖回船塢呢?所以我覺得水下的邏輯還是向“深處”發展,不管是大系統整機還是小部件機械臂,都是向深海或者洋流等環境特別復雜的場景發展。這些對渦軒減速電機的質量更是一種嚴格的考驗,不僅在使用上,耐久能力,面對海洋暗流的影響等等都是對渦軒減速電機的考驗。